溪山琴况注释
摩尼天虹
一曰静
原文:
抚琴卜静处亦何难。独难于运指之静。然指动而求声恶乎得静。余则曰政在声中求静耳。
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此审音之道也。盖静由中出。声自心生。苟心有杂扰。手指物挠。以之抚琴。安能得静。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
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约其下指工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
如爇妙香者。含其烟而吐雾。涤介茗者。荡其浊而泻清。取静音者亦然。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渊深在中。清光发外。有道之士当自得之。
注释:
抚琴卜静处亦何难。独难于运指之静。然指动而求声恶乎得静。余则曰政在声中求静耳:
抚琴求静。人皆求于静处。然得静处以抚琴并不难。唯以运指之静为难。或有人曰:指动方能求声,云何运指以静乎?青山则曰:欲得琴之妙,正要于声中求静也。
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此审音之道也:
凡运指促躁者则厉,运指重浊者声粗,唯指静者声希。故审音有其道,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声希者,非声稀也,希有清静之音也。
盖静由中出。声自心生。苟心有杂扰。手指物挠。以之抚琴。安能得静:
指由意转,静由心生。心静而畅则指灵动无碍。苟心有杂扰,手指则滞碍如有物挠,以之抚琴,不得静也。
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
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世尘所染。其心闲逸,故指有余闲。如此悠然而得希声也。
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
所谓希声者,希有难得之声也。至静至清,通乎杳渺,出有入无,神游于古圣先贤之境也。
约其下指工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
若言其下指功夫,则有二要,一在调气,一在练指。
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
气定则神安,调气而神自静,心静指自静。而欲指静,则必要练指,此处无捷径可言。指静者,由指净而来。气肃弦洁,不杂客声,方得纯净。得此纯净,方得指静。
如爇妙香者。含其烟而吐雾。涤介茗者。荡其浊而泻清:
如妙香雅茗,涤其尘浊,方得馨得清妙。
取静音者亦然。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渊深在中。清光发外。有道之士当自得之:
取音欲静,如燃香涤茗,要雪其躁气,释其竞心,心得纯净,弦得清洁,虽急而不乱,虽多而不繁,如此则得静矣。静自心生,故心静者得之。有道者心静,故有道者得之。
一曰和 一曰静 一曰清 一曰远 一曰古 一曰淡 一曰恬 一曰逸
一曰雅 一曰丽 一曰亮 一曰采 一曰洁 一曰润 一曰圆 一曰坚
一曰宏 一曰细 一曰溜 一曰健 一曰轻 一曰重 一曰迟 一曰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