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心琴韵

   
 

 

 

 

 
摩尼天虹

一、小议“按欲入木,弹欲断弦”
二、小议“琴之妙趣,半在吟猱”
三、小议“大声不烈,小声不灭”
四、小议“繁手淫声”
五、小议“太淡而拙”
六、小议“清丽而静,和润而远”
七、小议“琴有所宜,琴有所忌”
八、小议“愉己不娱人”
九、小议“琴者禁也”
 

七、小议“琴有所宜,琴有所忌”

(一)琴有所宜

  琴有所宜,是说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有其特有的文化群体。凡相称于雅乐者,方宜于琴。

  古人说:“黄门士、隐士、儒士、羽士、德士,此五者雅称圣人之乐,故宜于琴。黄门士鼓大雅圣德之颂。隐士操流水高山之调。儒士抚清和治世之音。羽士操御风飞仙之曲。德士弹枯淡清虚之吟。”

  琴是高雅的文化,宜于琴者,自然也要有较高的基本素质。所谓“骚人逐客,游子怨女”寄情于琴者;“有文章能吟咏者”;“心必要有仁慈德义,能甘贫守志者”;“言必要有诚信,无浮华薄饰者”等,皆宜于琴。

  由于琴文化的特殊性,宜于琴的文化群体,也具有较明显的特征。其特征大约有以下三点:

  第一,素质高。琴作为高雅文化,有一定的思想境界、文化水平和生活经历的人,才足以入其堂奥。即使是欣赏,也需要经受相当的训练,才能知其妙趣之一二。(其他高雅音乐文化也是如此。)所以,琴的文化群体相对来说,素质是较高的。

  第二,人数少。由于琴的文化群体有较高的素质要求,这就决定其只能流行于素质较高的人群之中,而不是大众化、世俗化的文化,所以,其文化群体的人数相对较少。

  第三,人群稳定。琴是高雅文化,有着非常的深度,有着非常的意趣,有着异常的可挖掘性。由于其文化群体本就素质较高,关于深度研究琴学的可塑性往往较强。随着参学深度的加深,琴文化的意趣也就越加显得迷人。琴者深入琴学后所得到的乐趣,绝非常人所能理解。这也决定了琴文化与通俗流行的文化有着极大的不同。琴文化的人群要高级得多,也稳定得多。

(二)琴有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