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心琴韵

   
 

 

 

 


醒心文集 目录
 

省 思 点 滴

摩尼天虹

一、时代的变迁

(一)时代在变化

  古琴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由汉代至清末前后,其主要的参与者与传承者,主要为中国文人。由于文人这个中国的特定阶层具有道德水准较高;文化水平较高;对琴学思想具有较强的认识能力、传习能力、发掘能力等特点,长久以来,有力地促进了琴文化的发展。

  可到了现代,独立的文人阶层已不复存在了。这也必然地影响到了古琴文化的发展。建国初期,毛主席提倡人民音乐为工农兵大众服务。古琴界的很多老前辈们也都受到了影响,他(她)们力求使古琴走出书斋,面向大众。于是,不入歌舞场中、不杂于丝竹伴内的古琴走上了舞台。由于此种需求,很多琴坛前辈对古琴进行了改革,尼龙钢弦就是此时问世的。古琴走上舞台,使更多的人认识了古琴,但与此同时,以古琴“娱人”的思想也开始流行起来。

  文革时期,古琴更是被看作是封建的残余。甚至有人认为“古琴是封建文化思想的附庸。随着封建制的解体,古琴也完了。”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索性把古琴看成了“跟不上时代的老古董”,甚至对其嗤之以鼻。当然,这只是特殊时代所形成的让人哭笑不得的看法。但这种看法并非对古琴文化没有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东西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经济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盲目崇洋的现象。很多人甚至认为只要是外国的,都是好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好东西。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很多民族文化都出现了后继人员短缺的危机现象。

  如此等等,时代的变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之大的。而古琴文化,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也同样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古琴文化,该向何处去?

(二)古琴怎么办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在故宫门口随机向出来的中国游客发问,问他(她)们是否知道古琴。结果是,被调查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听说过古琴。极少数听说过古琴的,却大都不知古琴是什么样子。而极少数知道古琴是什么样子的人,问他(她)们是否能说出几首琴曲的名字时,他(她)们多数说不上来。

  现在的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古琴的了解,是来自于小说和电影、电视。很多人对古琴的印象是武林高手的武器,或者古琴就是古筝等等。

  古琴、古筝不分,当然是对琴不了解的表现。而认为古琴就是武林高手的武器的,当然是受武侠小说的影响。至于电影、电视,大多也是让人哭笑不得,倒着弹琴是常有的事。

  古琴作为中国的国琴,而国人对其了解程度却是如此,这使很多关心古琴的人们不得不担心,很多人都在问:“古琴怎么办?”“古琴会不会亡?”

  的确,现在的社会变化较大,一些珍贵的文化在这样的时代,发展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可是,其实情况也并不象很多人想得那么糟。现在了解琴的人很少不假。可在古代,古琴大多是文人承习的,而古代的文人也同样相对不多。尤其是汉晋以后,历代皆是知道琴的人少,不知道琴的人多。知道琴的人中,往往弹琴的人少,不弹琴的人多。弹琴的人中,往往懂琴的人少,不懂琴的人多。这是正常的,因为琴的文化人群本就是具有人数少的特点,况且在琴学上的造诣涉及琴人的整体素质。琴文化毕竟不是流行的通俗文化。

  可是,琴的文化人群还具有水平高、相对稳定的特点。所以琴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衰,且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准和风雅的气度。这种气度和水准,依然会继续使雅士们为之倾倒。所以,现在琴文化也依然在稳定地发展,以后也会如此。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卓越代表,中华文明不亡,古琴自亦不亡。

  但是,这并不等于现代的琴人可以觉得毫无危机感,而躺在前人的成绩上吃老本。要使琴文化继续良好地发展,需要所有关心古琴的人们共同努力,尽己所能,为琴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继承与改良

三、弘扬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