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派脉络简说
摩尼天虹
(一)吴派
在隋唐以前,尚未见有关琴派的文献记载。而从历史文献之可查者,最早为隋唐赵耶利所记述:“吴声清婉,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可见隋唐时,已有吴声、蜀声之分。
吴派之传承,可上溯至东汉之蔡邕(132—192)。蔡邕为陈留人,琴学大家,曾隐居吴地十年,将其琴学传入吴地,有顾雍(168—243)等传人。顾雍为江东名相,吴县人,其活动地区则以建业为中心。同时期之张翰(三世纪吴县人,人称江东步兵)也很有名气。吴声琴学,应始于此。
以后,南北朝出刘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彭城人,曾于荆州、江州、南衮州为官,曾作琴曲《乌夜啼》,为名家。
至隋唐,吴派琴家山东曹州人赵耶利(563—639)名冠于世,人称“赵师”。“吴声清婉”、“蜀声噪急”之述,即出自其笔下。另吴派名家尚有陆龟蒙(?—881)、皮日休(843—883)等。陆龟蒙为吴江人,活动于湖州、苏州一带。而皮日休为襄阳竟陵人。
至北宋时,林逋(967—1028,大里黄贤村人)为名家,曾作《梅梢月》。另有崔尊度(953—1020)、唐异(十至十一世纪余杭人),传琴予范仲淹(989—1052)。范仲淹为吴县人,主要活动于汴梁、陕西一带。
另中州派琴人僧义海为越州人。其得僧夷中之传后,回越州传琴,融入当地琴学之中,对浙地吴派之琴学有一定影响。其传人僧则全在当地影响甚大。可见北宋时期浙地吴声已受中州琴派之影响。
此外,北宋吴派名家尚有庐陵吉州永丰人欧阳修(1007—1072)、吴郡人朱长文(1039—1098)等。朱长文曾作《琴史》。
南宋时,吴派出饶州波阳人姜夔(1155—1221),有《白石道人歌曲》传世。另有吴郡人俞琰(1253—1316),倡导琴歌,兴对音弹唱之风。
而南宋晚期之吴派琴家郭楚望(1196—1260),立一家之宗风,创建浙派,由吴派中分立而出。
明朝以后,吴派之支派兴起,以松江派为代表,称为江操。明末清初时,虞山派、金陵派、广陵派兴起。而虞山派、广陵派后取代吴派之名。而吴派之名,遂少有人提及。
(二)蜀派
按隋唐赵耶利琴派之述,蜀声为最早期琴派之一,又称川派。其风格为“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
蜀派之传承,可上溯至西汉之成都人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其为蜀声琴学之先导。其妻卓文君亦精于琴。而后汉三国,诸葛亮(181-234)主要活动于蜀地,曾作《水龙吟》,亦为蜀派名家。
至唐朝蜀派见于著述,则有名家李白(701-762)。北宋眉州又出石扬休(995-1057),曾作《猿鹤双清》。而北宋文豪苏轼(1036-1101)为眉州人,亦蜀派名家,曾作《鹤舞洞天》。
元朝时,山西平阳人苗秀实(?--1232)为川派名家,传契丹人耶律楚材1190-1244)。耶律楚材主要活动于中都一带。
明末时,川派琴家杨正经为崇祯帝之师,曾传崇祯帝(1611-1644)三十余曲。
明末清初,虞山派兴起,为琴道雅风之代表。各派琴家,皆学虞山之风。川派亦受虞山影响,多有宗虞山风者。后至清末张孔山创立泛川派,川派遂被泛川派所取代。张孔山以后所言之川派、蜀派,皆指泛川派。
(三)中州派
中州琴学,历史悠久。西汉梁国人龙德(公元前一世纪)为宫庭琴师。东汉之陈留人蔡邕(132-192),其除隐居吴地外,主要活动地区在陈留、洛阳一带,对中州琴学影响巨大。故中州派与吴派,可谓同源。蔡邕传其女蔡琰(177--?),及陈留尉氏人阮瑀(165-212)。阮瑀为建安七子之一,主要活动于洛阳一带。其复传其子阮籍(210-263)。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曾作琴曲《酒狂》。而竹林七贤之首谯郡铚县人嵇康(224-262),主要活动于洛阳、云台山一带。
北宋早期,中州琴派正式形成。北宋都城为汴梁,乃全国文化名人聚集之地。在此形成琴派,可谓自然而然。其名为京师琴派,即后世所称之中州琴派。其琴风刚劲,“近于质”。中州派代表人物为北宋宫庭琴师朱文济(十世纪后半叶),有鼓琴天下第一之称。朱文济传汴梁僧夷中(十世纪后半叶)。夷中传汴梁僧知白(十世纪末)、越州僧义海(十世纪末,十一世纪初)。
僧义海于京师得夷中之传后,返越州传琴,对浙地吴派有一定影响。其弟子僧则全(十一世纪初)于浙地影响亦甚大。
另宋徽宗(1082-1135)亦酷爱琴道,亦为中州派琴家。
至明朝,中州派知名者有丁钲(嘉靖年邓州人)、崔小桐(河南民间)。崔小桐传张进朝(万历年)。
至清朝早期则有王善(十八世纪长安人)、李郊(乾隆年间)、王受白。王受白传崔应阶(朝隆年间)、王如熙。而清末宜昌人沈懿安为中州派名家,传沈应彪、段选青(宜昌)、杨理臣(宜昌)、潘维周(扬州)。
至现代,中州派正宗传人少有所闻。而于郑州、武汉弘传中州派之邓州人丁纪园(1942)、丁承运(1944)姊弟二人皆为泛川派顾梅羹之弟子。
(四)浙派
浙派建立于南宋晚期。其创始者郭楚望(1196-1260)为永嘉人,主要活动于临安。郭楚望传天台人刘志方(十三世纪)。刘志方于临安传钱塘人杨瓒(十三世纪)、严陵人徐天民(十三世纪)、三衢人毛敏仲(十三世纪)等。杨瓒著《紫霞洞谱》,收四百六十八曲。徐天民、毛敏仲皆为杨瓒门客,曾参与《紫霞洞谱》之编辑。从此浙谱与江谱并传于世。
宋人成玉涧《琴论》曰:“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唯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元人吴澄《赠琴士李天和序》曰:“以今三操,北操近于质;江操衰世之音也;浙操兴于宋,仅十有四传之际,秾丽切促,里耳无不喜。”
徐天民传其子徐秋山(十三世纪严陵人),二人同著《霞外谱琴》。徐秋山传其子徐梦吉(十四世纪,严陵人,后迁四明)。徐梦吉传其子徐和仲(十四世纪,四明人)。徐和仲著《梅雪窝删润琴谱》。至此,浙派徐门大兴,被誉为“徐门正传”。徐门之弟子阳武人肖鸾(1487—1561),乃金陵世家,曾著《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
此外,浙派名家钱塘人冷谦(十四世纪)著《琴声十六法》;朱权(1378-1448)著《神奇秘谱》;歙县人汪芝(十六世纪)著《西麓堂琴统》。此皆为浙派重要琴著。时世传琴谱为两类:一为江西谱,为江操之谱。二为浙谱。江操尚对音,其谱多有歌词。浙操反对对音,其谱无歌词,即所谓无字谱。
明朝名家戴义,传广西平乐人黄献(1485-1561)。黄献活动于北京,曾著《梧岗琴谱》。而北京之浙派名家沈太韶(十六、十七世纪浙人),传常熟人严天池。后严天池创建虞山琴派。
而十六、十七世纪之钱塘人陈大斌,为浙操中少数之尚琴歌者。
明朝浙派中,亦有一支称绍兴派,以王侣鹤、王本吾为代表。
清朝初期,浙派有石门人吴之振(1640-1717),著有《德音堂琴谱》。
十七、十八世纪,浙派名家嘉兴人金陶曾为宫庭琴师,于北京、杭州等地声望甚高。金淘传福建云志高(1644—1715,广东文昌人)、杭州王泽山(十七十八世纪)。王泽山传李玉峰。李玉峰传武进人韩桂(1771-1833)。韩桂传安徽休宁人戴长庚(1776-1833)、吴县人蒋文勋(1806-1860)。戴长庚著有《律话》。蒋文勋亦曾从学于戴长庚,著《二香琴谱》。
清朝另有浙江嘉善人曹庭栋(1699-1785),著《琴学内外篇》;十八世纪钱塘人苏琴山、戴源、曹尚炯著《春草堂琴谱》、浙江诸暨人陈幼慈(十九世纪)著《邻鹤斋琴谱》等。
清末民初,浙派有名家大休和尚、开霁和尚。
大休和尚传浙江台州海门人徐元白(1892-1957),及汪建侯等。徐元白曾著《天风琴谱》,传琴予其子徐匡华(1917)、杭州姚丙炎(1921年)、苏州叶名珮(1919温州人)、杭州徐晓英(1937)、杭州郑云飞(1938)等。姚丙炎后创立姚门琴派。徐匡华复传其子徐君跃(1960)等。郑云飞传杭州陈成渤(1969)等。
开霁和尚传嵊县人张味真(1887-1967)。张味真传杭州徐晓英(1937)。
(五)松江派
松江派为吴派之支派。明初时,松江派成为吴派之代表,称为江操。江操崇尚对音弹唱,故其谱多有歌词,即所谓有字谱。其代表人物有刘鸿、(十四世纪松江人)、张用轸(十四世纪姑苏人)、杨表正(1520—1590,永安贡川人)、杨抡(十六世纪江宁人)等。
杨表正曾著《西峰重修真传琴谱》。杨抡曾著《杨抡太古遗音》、《伯牙心法》。
?? ?后虞山、广陵兴起,成为吴派之主流。松江派遂逐渐衰落。
(六)闽派
闽地琴事,约兴于宋。至明时已有闽派、闽操之名。其琴风近于江操。明朝江操代表人物杨表正为福建人,对闽派影响甚大。而清朝江操名家江西婺源人汪绂,曾传琴于福建浦城地区,亦甚有影响。汪绂曾著《立雪斋琴谱》。
至十九世纪,浦城人祝桐君广研诸家琴学,以浙派《春草堂琴谱》为根本,弘扬琴学,创建浦城琴派,一时影响甚大。自此闽派琴学,则以浦城派为代表。闽派琴风,亦转而近于浙操。
二十世纪,闽派琴家有悟澄和尚,曾传琴予管平湖。
二十世纪时,浦城派衰落,继而福州琴学兴起,成为闽派之代表。其琴风以细腻流畅,苍劲饱满为特点。知名琴家有福州陈琴趣、吴子美等。陈琴趣传其子陈长林。后陈长林传琴于北京,传韩杰(1948)、杨青(1947)、任静等人。韩杰传北京摩尼天虹(1968)、郭冰砚等。后摩尼天虹创建醒心琴韵。
而今福州之弘传闽派者,为山东桓台人李禹贤(1937)。其琴学乃从广陵、梅庵、金陵诸派而得。
(七)虞山派
明朝之吴派,以松江派为代表,崇尚对音弹唱。而常熟之诸琴家,反对对音,以弹奏为根本,近于浙操。其代表者为太仓人陈爱桐(十六世纪)。陈爱桐传其子陈星源(十六、十七世纪)、太仓张渭川(十六、十七世纪)。
陈星源传严天池(1547-1625)、徐上瀛(1582-1662)。张渭川亦传徐上瀛。严天池复从学于北京浙操名家沈太韶。徐上瀛复从学于严天池。
后严天池建琴川社,创立虞山琴派(熟派、琴川派),著有《松弦馆琴谱》。其琴风以清微澹远为特点。徐上瀛则著有《青山琴谱》(后名为《大还阁琴谱》)。而徐上瀛之名作《溪山琴况》为古琴美学之经典。徐上瀛亦有“今世之伯牙”之称。
徐上瀛传扬州庄臻凤(1624-1667)。庄氏作曲多有歌词。自此虞山派琴歌亦兴。庄臻凤传浙江金华人东皋禅师(1639-1696)。后东皋禅师将虞山琴学传至日本,传人见竹洞(医生)、杉浦琴川(幕府)等。杉浦琴川传幸田友之助。
十八世纪时,南通人王坦为虞山琴家,著有《琴旨》,有一定影响。
而虞山派之兴起,使时之各家,皆学其宗风。清朝以后,从虞山派中,亦直接分支出其他琴派。扬州之虞山琴家徐常遇(十七世纪),于扬州创建广陵琴派。山东诸城之虞山琴家王溥长(1807-1886),于诸城创建诸城琴派。
而至现代,虞山琴家苏州吴兰荪(?--1961),传其子吴兆基(1908-2002)。后吴兆基创建苏州吴门。
而天津虞山琴家王瑞璞(二十世纪)传常熟吴景略(1907-1987)。后吴景略创建虞山吴门,传琴于北京。而其早期学生张骥一、翁瘦苍(1916-2002),复传虞山派于常熟。张骥一传苏州徐忠伟。后徐忠伟为苏州吴门元老。翁瘦苍传朱晞(1964)。朱晞今传琴于常熟虞山琴社。
(八)绍兴派
绍兴派亦称山阴派,为浙派之支派。其代表人物为王侣鹤、王本吾。王侣鹤传山阴张岱(1597—1689)。王本吾传张岱、尹尔韬(1600-1678)。后尹尔韬曾入北京,为崇祯帝琴师,著有《徽言秘旨》。
绍兴派于明朝晚期,曾兴盛一时,但仅如昙花一现,后则少见于世。
(九)金陵派
清朝初期,已有金陵派之说。广陵派徐祺之《五知斋琴谱》所辑之曲谱,每曲皆注明出自何派。其中即有金陵派之名。
清朝王坦亦曾论金陵派曰:“金陵派之参序有节,抑扬有纪,可谓得古韵之遗。第取促节繁声,犹未免六朝淫佚之失。”此为金陵派之琴风特点。后诸城派王雩门一支,其风味即承袭于此。
早期金陵派之名家,少有记载。而至近代,有乔子衡甚为著名。乔子衡传杨子镛。杨子镛传淮安夏一峰(1883-1963)。夏一峰于南京传梅曰强(1929-2004南京人,后迁扬州)、刘正春(1935)、龚一(1941)等人。梅曰强复传南京桂世民、南京李家安(1957,西安人)。
(十)广陵派
广陵派建立于十七世纪,创始者为扬州徐常遇(十七世纪)。其著有《澄鉴堂琴谱》。徐常遇学琴于常熟,为虞山派琴家。故广陵派脱出于虞山。清朝蒋文勋称广陵之琴,“其气味与熟派相同”,可见广陵派琴风,乃以虞山琴风为根本。而广陵派虽承袭虞山,而中有跌宕之风。徐常遇传其子徐祜(十七、十八世纪)、徐祎(十七、十八世纪)。
广陵派早期代表人物尚有扬州徐祺(十七世纪),著有《五知斋琴谱》。徐祺传其子徐俊(十七、十八世纪)。徐俊传李澄宇。李澄宇传孙晋斋(十九世纪扬州)。
徐常遇之继承者为其子徐祎。徐祎传其子徐锦堂。徐锦堂传扬州仪征人吴灴(1719-1802)。吴灴著有《自远堂琴谱》,后传琴予先机和尚。先机和尚传扬州汪明辰(十九世纪)。汪明辰传扬州秦维瀚(1816-1868)、牧村和尚。
秦维瀚著《蕉庵琴谱》,后传琴予释小航、赵逸峰、丁绥安、向子衡、王小梅、梅植之、丁玉田、孙檀生、王耀先、解石琴、徐卓卿、徐北海、释莲溪、雨山、皎然、普禅。
牧村和尚、赵逸峰、丁绥安传释空尘(十九、二十世纪)。空尘著有《枯木禅琴谱》,后传琴予北京黄勉之(1853-1919江宁人)。黄勉之后于北京创建北京金陵派。
扬州孙檀生传其子孙绍淘(1879-1949)。孙绍淘传扬州仪征人张子谦(1899-1991)、陕西富平人刘少椿(1901-1971)、胡兰、胡斗东、胥桐华。
张子谦传上海戴树红(1937,江苏泰州人)、南京成公亮(1940,江苏宜兴人)、上海龚一(1941,南京人)、上海赵家珍(1960)、天津李凤云(1961)、上海戴晓莲(1963年)等。
刘少椿传其女刘薇、扬州梅曰强(1929-2004,南京人,后迁扬州)、上海林友仁(1938)、南京张正吟、南京龚一、南京刘正春(1935)、昆山刘景韶(1903—1987)等。
????张正吟传李禹贤、龚一、马杰(南京)。
梅曰强传徐州徐永(1955)、扬州刘扬(1957)、南京李家安(1957,西安人)、南京陶艺(1960)、南京茅毅(1968)、扬州张峰、南通洪晨等。
龚一广学各家琴学,后自成一家,成古琴音乐派,传上海赵家珍、南京马杰、上海陈雷激(1967)、诸暨金蔚、南通洪晨、扬州张峰等。
胡荫乾传扬州马维衡(1964)、张峰、朱正海、曹华。马维衡亦受学于胡兰。
(十一)岭南派
岭南琴事,始兴于宋末元初。至清朝,新会人黄观冋(十九世纪),传琴予其弟黄景星(?-1842)。后黄景星于广州与陈绮石(广州)、李乡昆(广州)结社创建岭南琴派。其琴风坚实而率性。黄景星著有《梧雪山房琴谱》,收五十曲。
后黄景星侄孙黄炳堃(1832-1904),往云南为官,将岭南琴风传至云南。而岭南之琴事,反而寥落。
清末岭南琴家容心言传广州卢家炳(1884-1980)。卢致力于振兴岭南派。
而清末中山郑夫人(十九世纪)传其孙郑健侯(十九、二十世纪)。郑健侯传番禺杨新伦(1898-1990)。杨新伦于广州建广东古琴研究会,重振岭南琴派。杨新伦传广州谢导秀(1940梅县人)、广州区君虹(1945)、香港谢俊仁(1949)。谢导秀传谢东笑、陈磊、吕宏望等。
(十二)浦城派
十九世纪,浦城琴家祝凤鸣传琴予其弟祝桐君。后祝桐君参研诸家琴学,以浙派《春草堂琴谱》为根本,弘扬琴道,创建浦城琴派,著《与古斋琴谱》。浦城派之建立,使闽地琴风焕然一新,自近于江操,转而近于浙操。
祝桐君往浙江为官,携琴而往,所至之处,皆以琴名噪一时,“以琴受业者,恒不远千里而来”。可见浦城派之琴学,对时之浙操亦有一定影响。
祝桐君传张鹤(浙江瑞安人)、许海樵。张鹤著有《琴学入门》。另有吴江人陈良士,著有《琴学初津》,亦为浦城派名家。
二十世纪早期,浦城派有吴基西。吴基西传吴子美。吴子美传陈长林。故浦城派为现代闽派之重要源头。
(十三)诸城派
十九世纪,山东诸城琴家王溥长(1807-1886)、王雩门(1807-1877),创建诸城派。其派自始即有两支:王溥长琴学,宗于虞山,故其风清和淡远。王雩门琴学,宗于金陵,故其风绮丽如歌。
王溥长传其子王心源(1842-1921)。王心源传王心葵(1878-1921)、王燕卿(1867-1921)等。王燕卿亦曾从学于其曾祖王雩门。后王燕卿创建梅庵派,自诸城派中分离而出。而诸城派则以王溥长一支为主流。
王心葵曾往北京传琴,使诸城琴风扬名于天下。其传琴予济南詹澄秋(1890-1972)、北京张友鹤、南京王生香、济南詹静秋(1892-1973)等。
詹澄秋传其子詹云青、詹静秋之子袁树筠及袁树蘅、南京高松如(1900-1986)、济南朱子易(1938,江苏金坛人)等。
袁树蘅传其婿王全平(河北青河县人)、王全平之子王笑天(1970)等。王笑天亦从学于詹青云、王全平。
高松如传其孙南京茅毅(1968,上海人)。
另有王溥长后人王秀南传其女王凤襄、其婿诸城张育瑾(1914-1981)等。
张育瑾传德州庞雨珠(1935)、济南高培芬(1954诸城人,生于青岛)等。
(十四)北京金陵派
北京名琴家,江宁人黄勉之(1853-1919),受业于江南陶梦兰,后出家从学于释空尘,得广陵真传。后黄勉之还俗,于北京建立金陵琴社。黄勉之之琴学,讲究板眼,宽和流畅,富于变化。其琴风与曲谱,皆于广陵派及江南各家琴风不同,乃自成一家,即金陵琴社,依其社而称金陵派。而此金陵派,与南京之金陵派,为不同之流派。
黄勉之传杨时百(1863-1931)、叶诗梦(1863-1937)、史荫美、溥侗、贾阔峰。后贾阔峰继承金陵琴社。
贾阔峰传溥雪斋(1893-1966)、乐瑛(二十世纪)等。
溥雪斋传姜抗生(1937)。
(十五)泛川派
自虞山派兴起,各家皆宗其学。川派亦多有宗虞山之风者。
十九世纪,浙江琴家冯彤云传弟子张孔山(十九世纪浙江人)。张孔山后入川,为青城山中皇观道士。其常于川派琴家杨紫东、钱绶詹相互切磋,吸收川派琴风。后张孔山创建泛川派,传弟子华阳顾玉成(1837-1906)、浙江石门人唐彝铭(1862-1908),及叶介福等人。
唐彝铭在蜀地为官,曾著《天闻阁琴谱》,为泛川派主要琴谱。
顾玉成传其子顾隽(1879-1949)、顾荦(1881-1936)。乃成泛川派华阳顾氏家学。其家著有《百瓶斋琴谱》。顾隽传其子顾梅羹(1899-1990)。顾梅羹传其子顾泽长(1939)、好友查阜西(1895-1976)、邓州丁纪园(1942)及丁承运(1944)姊弟、大连朱默涵(1963)等。
叶介福传叶婉贞。叶婉贞传廖文甫。廖文甫传其甥成都喻绍泽(1903-1988)。喻绍泽传其外孙成都曾成伟(1958)、成都王华德(1922-2008)、铜梁张铜霞(1942)等。
灌县道士杨紫东(十九世纪)传成都龙琴舫(1890--?)。龙琴舫传成都俞伯荪(1922)、王华德。
成都裴铁侠(十九、二十世纪),宗虞山之风,传弟子湖北大悟人李璠(1915-2008)。
而川人裴介卿,活动于江浙,亦宗虞山之风,传弟子浙江沈草农(1892-?)。沈草农传查阜西、湖州蔡德允(1905-2007)、南京龚一等。蔡德允后迁居香港,传刘楚华(1951)、苏思棣(香港)、荣鸿曾(1941)、沈兴顺、谢俊仁(1949)、张世彬。张世彬传日本人新仓凉子。新仓凉子传伏见无家。
另有川派琴家田曦明、龚峄辉、俞味莼传查阜西。查阜西传孝感胡莹堂(?-1973)、西安李仲唐(1933)、苏州吴钊(1935)、上海孙贵生(1937)、辽源李祥霆(1940)等。胡莹堂传李璠,后迁台湾传容天圻(1936,福州人)、梁铭越(1941北京人)、张清治(1943)。容天圻传台湾台南县李孔元(1959)。张清治传台湾范李彬。李仲唐传西安李明忠(1949)。吴钊传日本人荒井雄三等。李祥霆后自成一家之学。
(十六)九嶷派
北京琴家杨时百(1836-1931),湖南宁远人,师从黄勉之。1917年,杨时百于北京建九嶷琴社,创立九嶷派。其琴风苍劲,坚实流畅,吟猱有度,缓疾有节。其琴著丰富,后合编为《琴学丛书》,影响巨大。
杨时百传其子杨葆元(1899-1958)、庐陵人彭祉卿(1891-1944)、北京关仲航(1896-1972)、管平湖(1897-1967,苏州齐门人)、李浴星(1908-1976,河北丰润县人)等。
彭祉卿传查阜西。
关仲航传北京韩廷瑶(1934)。后韩廷瑶传琴于郑州。
管平湖后称管派,传郑珉中(1923)、许健(1923)、王迪(1923-2005)等。王迪传杨青(1947)、乔珊(1962)等。
李浴星传其子李天桓(1942)。李天桓传琴于唐山,传石家庄高士涛(1966)等。
(十七)梅庵派
诸城琴家王燕卿(1867-1921),后往南京教学,建立梅庵琴派。其琴风绮丽如歌,以大绰大注,大吟大猱,多加轮指为特点。其传谱后被弟子整理为《梅庵琴谱》。
王燕卿传南通徐立孙(1897-1969)、南通邵大苏(1898-1938)、上海程午加(1902—1985)、陈寿臣等。
徐立孙传刘景韶(1903-1987,祖籍昆山,生于盐城)、吴宗汉(二十世纪常熟人)、陈心园(1908-1994,南通人)、朱惜辰(1924-1959,南通人)、杨泽章(南通人)、刘赤城(1938,南通人,后迁合肥)、洪鹤(南通人)、王永昌(1940,南通人)等。其中朱惜辰亦从学于陈心园。
刘景韶传其子刘善教(1949)、刘赤城、成公亮、龚一、李禹贤等。
吴宗汉后迁台湾,传吕培原、唐建垣(1946)、陶筑生(1938)、王海燕(1947)等。王海燕传陈雯(1961)、范李彬(1965)。
????洪鹤传其子洪晨。
王永昌传江苏海门倪诗韵(1965)。
陈寿臣传安徽泾阳人章志荪(1885-1973)。章志荪传河北丰润人孙毓芹(1915-1990,后往台湾)、汪振华、侯济舟等。孙毓芹传孙于涵(台湾)、唐世璋(美国)、陈雯(台湾)等。陈雯传琴于马来西亚。
(十八)管派
北京琴家管平湖(1897—1967,苏州齐门人),琴学启蒙于其父管念慈,复从学于叶诗梦(1863—1937)、张相韬,后师从杨时百,为九嶷派名家。以后又从学于闽派悟澄和尚、泛川派秦鹤鸣。
管平湖琴风苍劲坚实、清洁脆亮、潇洒流畅、意味深远、缓疾有度、吟猱圆满,自成一家风格。且管氏精于打谱,有打谱作品数十首。故其称为管派,为九嶷派重要分支,后传郑珉中(1923)、许健(1923)、王迪(1923—2005)等。王迪传杨青(1947)、乔珊(1962)等。
(十九)虞山吴门
虞山吴门为常熟吴景略(1907-1987)所创,琴风流畅华丽,吸取丝竹加花手法,并汲取西乐营养。吴景略与其子吴文光皆擅打谱,打谱作品甚多。
吴景略传其子吴文光(1946)、辽源李祥霆(1940)、上海赵家珍(1960)、北京余青欣、刘丽、天水周兆颐等。其派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为中心传播,长于技巧与舞台表演。
后李祥霆自成一家气象,传李凤云(1961)、乔珊(1962)、王菲等。吴文光传黄梅、贾建军、张子盛、任静等。赵家珍传巫娜(1979)等。周兆颐传天水胡宝琴。
?(二十)苏州吴门
苏州吴门,为苏州名家吴兰荪之子吴兆基(1908-1997)所创。
吴兆基承家学,继承文人琴风,复师从川派琴家吴浸阳。于其父所奠定之基础上,与徐忠伟、叶名佩等,创立苏州吴门琴社,大弘吴派琴风,而成苏州吴门。其琴风简静,自然含蓄,有山林之风。
(二十一)姚门
姚门琴派为杭州琴家姚丙炎(1921-1983)所创,为浙派分支。
姚丙炎初善三弦、二胡,后随浙派名家徐元白学琴,并放弃其他乐器。公元1949年,姚氏定居上海,业余致力于琴学理论和古琴打谱。后为上海音乐学院古琴客座教师。其打谱数量甚大,有“打谱王”之称。姚氏琴风稳健坚实,含蓄严谨,古朴自然,意味幽远,自成一家气象,世称“姚门”琴风。
????姚丙炎传其子姚公白、姚公敬。
吴兆基传其子吴光同、其甥汪铎(1938)、及苏州裴金宝(1954)、上海马如骥、台湾袁中平等。吴兆基之弟吴兆奇传琴于南京,传吕建福等。
(二十二)李派
李祥霆(1940),吉林辽源人,祖籍辽宁岫岩,1957年拜查阜西为师,并由顾梅羹启蒙学琴;后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吴景略,同时受学于管平湖、溥雪斋等,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琴会会长、中国古琴学会会长等职。
李祥霆熔虞山吴门、泛川等派风格于一炉,强调根据曲意而确定表现手法,其琴风流畅秀丽,大静大动,如长江奔雷,似孤岭松涛,特点鲜明,自成一家。虽其自未言派,而时人称之为李派。
李祥霆传天津李凤云、北京刘政宏、北京乔珊、北京赵晓霞、北京王菲(后弘琴于美国)、邯郸赵琰、云南杨媚等,弟子遍布各地,而以中国北方更多。时有“南龚北李”之说。
(二十三)古琴音乐派
龚一(1941),南通启东人,十三岁学琴,先后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专修古琴,曾随张正吟、夏一峰、刘少椿、王生香、赵云青、张子谦、顾梅羹、沈草农、刘景韶等十二位琴家学琴,广学广陵、金陵、泛川、诸城、梅庵等多派琴学,熔各家于一炉,自成一体,琴风清和婉转,中正秀丽,心有古意,兼纳今人,为古琴音乐派。
龚一历任上海电影乐团古琴演员、上海乐团古琴演员、上海民族乐团团长、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琴会会长等职。其亦致力于打谱和新曲创作,并于监审研斫古琴亦卓有贡献。
龚一传上海陈雷激、上海赵家珍、上海戴晓莲、上海戴薇、南京马杰、南京茅毅、常熟朱晞、南通洪晨、扬州张峰、杭州章华英、杭州徐君跃、诸暨金蔚、新家坡纪志群、马来西亚黄德兴等,弟子遍布各地,尤以南方为多。时有“南龚北李”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