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心琴韵

   
 

 

 

 


醒心文集琴道衍流
 

琴 道 衍 流

摩尼天虹

  四、先秦琴事

  (四)北鄙之声

  《孔子家语》记载:“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暴厉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动乱之风。音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惟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商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发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非为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鲁,无意于行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此故事中,所谓“北鄙之声”之概念已十分清晰。声粗暴而现杀伐,声艳媚而靡人志,此即“北鄙之声”。而此种北鄙之声于春秋时期已相当流行,乃至于孔子门下贤人,亦习之以为美。然即使北鄙之声流行,亦同样被“王公大人举以为诫”,非琴之正声故。故琴之正声,在于其淳和,不在于其流行与否也。

  北鄙之声之代表,当推“郑卫之声”。所谓“郑卫之声”者,春秋时期流行于郑国、卫国者也,以艳媚繁滥为美。郑卫之声美否?美也。如不美者,何能使郑卫乃至诸国之人为之沉迷?然此美者,与古琴淳和清雅之美不同也,是以艳媚而为美丽,以繁滥而为高深,听之使人心荡意浮。而琴淳和清雅之美不同,是养淳和清静之气,听之“忧愁之感不加于心”,视之“暴厉之动不存于体”。故不同之人,喜不同之乐。如《吕氏春秋》所载:“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放曰乐之为观也深矣。土弊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流辟誂越慆滥之音出,则滔荡之气、邪慢之心感矣;感则百奷众辟从此产矣。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乐和而民向方矣。”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之志趣,形成不同之人群。而从各个人群所喜音乐之风俗,即可知其人群之志趣。郑卫之声流行之所,自然礼崩乐坏。淳和之音流行之所,自然知礼而平和。琴乐之发展走向,亦无非如此。即所谓“琴如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