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小记(附自学古琴须知四则)
野 韵
论坛上常看到琴友提出自学古琴的问题。当然,有老师指导是求之不得的。化些微学费就可以从老师处,直接学到一门终生受用的艺术,实在是很化算的。而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些,如没有师友可指点时,也就只有自学一途了。当然这付出,不论时间或金钱都是很大的;而所需的恒心毅力,更不是容易坚忍久持的。所以,希望有师可从的琴友能珍之惜之,认真学习。
这里仅谈谈个人的自学经验,以供自学者参考:
本人生长在马来西亚,在这蛮荒小国里,对古琴之陌生可想而知。而和古琴的结缘,却可追溯到1962年,还在读中学时:在书局里翻到了《古琴曲汇编》,那时只认识‘阳关三叠’一曲(曾听过依琴歌改编的合唱曲),其他不甚了了。买回家后,曾化大时间,把几首著名琴曲从线谱译为简谱,还是哼不出所以然来。几年后,得到‘流水’和‘忆故人’的黑胶唱片,对着乐谱听,也是不得要领。之后因学习琵琶等民族乐器,古琴就淡忘了;不过这两首琴曲给我印象之深,即使数十年后,还是经常萦绕脑海挥之不去。
1983年我国(马来西亚)中国音乐史家陈蕾士教授(当时任教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乘回国度假时,在本地马来亚大学的中文系里,作了一个古琴讲座。我闻讯得知,特地放下工作开溜去旁听了两小时。听了他弹了‘梅花三弄’、‘渔樵问答’、‘乌夜啼’三曲。这是第一次看到琴人弹琴,学琴之念又浮上来了。然而马来西亚这文化沙漠里,那来古琴,那来老师?陈教授又远在香港,求教不得,唯有自学。
幸好那时已读过张世彬的《中国音乐史论述稿》中的指法说明,也看过《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中的《三才图会》的指法图谱;对古琴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来又在友人处发现到他收藏的初版《古琴曲集》,即刻影印下来,作为学琴的依据。这样蹭腾了三年,直到1986年,才从朋友处借来一床摆设用的琴。揣摩了上弦方法,从古筝弦里选配了七条弦,化了整天时间,总算把弦张上了。弹几下,闷闷地回响几声。再对对徽位,完全不合,原来是以大琴的尺寸配在小琴上;只好暂时用粘纸另作徽记。也不理什么打弦或抗指,就这样弹起琴来了。
以《古琴曲集》为据,从‘关山乐’、‘秋风辞’、‘阳关三叠’等琴歌开始,然后直接学习‘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著名琴曲,甚至‘流水’、‘龙翔操’等难度高的大曲;四年时间学了大小近三十曲。而练习用琴已改为乐器厂生产的‘九霄环佩’,这类琴岳山都较高,磨低后配上一套‘上音’弦,弹起来还称手;发音宏亮,比早先那床摆设琴好多了。过后,又从台湾友人处,让得扬州琴人制作小琴一床,按弹合度,音色古朴,这才算得上合乎练习标准的古琴。这琴随我七八年,直至六年前得到了明代老琴后,才借与友人弹学。
1990年偶有机缘,到台北参加孙毓芹艺师纪念活动,看到了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琴家的演奏,这才体会到古琴并不能像琵琶古筝那样弹,而自己几年来的工夫,只是弹个轮廓而已,离弹好琴曲还有很大的距离。自此,重新研究琢磨弹琴技法,从《桐心阁指法析微》里体会良多,细析出各指法要领。这时也开始直接以减字谱为据,将所学过的部分琴曲重新按弹,从而对乐曲细部的处理才有较深刻的认识。当然,对琴学的学习更是重要,那时期凡有古琴的资料,都曾化大精神深入学习,务求有所得。窃自认为理论是基础,即使是极感性的古琴艺术,也只有在根固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向更高更好发展。
现将几点自学体会附后,希望对后来者,有所裨益。
《自学古琴须知》
(一)用谱:
线谱加减字或简谱加减字双行谱,是琴家演奏的记录,对初学者接近古琴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自学者更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双行谱是以旋律为主导,在读谱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了一些指法的细微处理,从而只能弹奏出乐曲的轮廓,而不易进入音乐的精髓。所以,当学习到一定基础后,就要改用减字谱,才能将琴曲处理得较细致。而且也为日后的打谱工作奠下基础。
(二)指法:
古琴左手技法是和一般乐器不同,要下大工夫才能上手;相对来说,右手指法就较易掌握。也因为这样,大部分自学者都容易犯上以弹筝、弹琵琶的指法来弹琴。虽然琵琶古筝弹奏技法都是渊源于古琴的指法,但是因为乐器结构的不同,手指弹奏姿势、指关节发力点和指甲指肉触弦点等都有差别。所以在开始学习时,要特别警惕这点,务须严格依照指法说明和图谱,仔细揣摩认真练习。
(三)精练:
开始时,可以将常听到的琴曲学弹多首,以对琴曲有个较广泛的认识;然后就要将这些琴曲逐首精练,并开始以有关版本的减字谱学习,务求稳扎稳打,深入体会,融会贯通。一曲既得,再练其他。
(四)多读书:
古琴是个文化载体,儒道释都融汇于古琴音乐里,所以要弹好琴,要更深入琴文化中,只有加深自己的学识,只有学得多,才能入得深进得远,琴也才能弹得到妙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