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心琴韵

   
 

 

 

 


琴文散集野韵
 

琴瑟新说

野 韵

  在战国前的文献中,大都是琴瑟并提,单独用瑟偶有出现,不过单提到琴的似乎没有。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全部《论语》中有三个章节提到瑟,反而‘君子无故不彻琴瑟’的琴却没有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

  《论语》里有关瑟的章节如下:

  一、〈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二、〈先进〉‘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三、〈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语录,从中反映了很多当时儒士的生活起居情况。从以上三则引文,可以了解到:当时日常家居弦歌的乐器是瑟,而不是琴。而瑟可以拿来拿去,可以‘铿尔’放下,可以轻而拿起,那不会是大瑟;应该是小瑟。

  古文献提到的‘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很可能是事实,这说明了琴在三代前已存在。瑟应该是在琴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共鸣箱加大,弦也增多(大瑟五十弦,颂瑟二十五弦,小瑟十五弦)。更重要的,瑟是以柱码将弦架起,以移动柱码改变有效弦长来扩充音域的;从出土的古瑟看,其音域至少有两个八度以上。如果我们从琴和瑟的张弦机制,和当时的制弦技术考虑:琴的弦张力不会很大,发音应该很低,演奏技法是以弹空弦音为主(琴的弦张力低,左手按音不可能发出清晰的音);瑟的弦则因为有柱码的架高而张力较大,加上有效弦长因有柱码而比琴的弦短,发音应该较高。这意味着,琴是弦少音低,音域狭窄,单独演奏或伴诗诵咏,就没有弦多音高,音域宽广的瑟适合。由此看来,在春秋时代,孔子与其弟子在家居时是以弹瑟为主;而在典礼上琴瑟才并用:瑟应该是负起弹奏主旋律,而琴的功能则可能只在低音上的应和。(这在印度的传统音乐中,就有这种处理:西塔尔琴主奏旋律时,常常伴以坦布拉琴;四弦的坦布拉琴,通常只弹空弦音,深厚的固定低音,为乐曲起着烘托的作用。)

  从荆门楚墓的战国七弦琴和随县曾侯乙墓的战国十弦琴看,增加弦(从五增至七,再至十)是战国时扩大琴音域的办法,这也意味着,左手按音还没有出现。而长沙马王堆汉墓七弦琴的琴面有磨痕看,左手按音应该要到汉代才出现。这时琴的调弦机制已有改进,张力较大的弦可以在琴面上张起来,琴面处理的技术也得到提高,从而使左手按音技法能得以应用。而这时的琴已逐渐成为适合演奏复杂旋律的乐器。这是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相信要直至东汉才可能完成。汉代的文献,对琴的记载逐渐增多,就清楚地说明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