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新乐论
野 韵
自从“琴”这个字变为乐器的泛称后,原本意义的“琴”只好加上一个“古”字,成了“古琴”,以作区分。从而也使它从现代人的印象中隔绝开来,很自然地古琴音乐也成了人们心中的老古董了。
诚然大部分古琴曲都是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一二千年流传下来的,然而经过了无数琴人的点滴加工,一直是在改变和发展着。今日所听到的较流通的琴曲相信和百年前已有相当的差别,更何况那些近几十年来经打谱发掘的琴曲呢?相对之下,现今听到的西方古典音乐则应该是更古更老。因为现今演奏的巴哈、莫扎特、贝多芬音乐和当时的演奏,除了在乐器的改良而产生的音色差异和演奏者或指挥在处理上的些微出入外,应该是变动不大,更具稳定性的。这些才是真正的上了二三百年的古董。
古琴减字谱之不标速度,在今人看来是记谱法的落后;然而从琴学的美学观点看,那是留给琴人弹奏自己音乐的再创作机会。虽然减字记谱法从明代至清末甚至到现代,一直向严密精确发展,不过将死谱化为活曲,化为弹奏者的心声,还是琴人奉守的圭臬。学琴到了一定的程度,必须学习‘打谱’,在古谱的框架中创作出新琴曲,那才是琴人自己的音乐。将古曲化为今音,是现代琴人应该确立的观念,这样古琴音乐才能赋予新时代的现实意义。
本人在学琴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老师的教导,全凭打谱学习,谱上的题解成了理解琴曲内容的唯一途径。有些题解是合理的,然而也有不少是附会之说;从中只能以个人的认识和观点作诠释,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如:
《风雷引》(五知斋琴谱)--取鲁迅诗“万家墨面没篙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为意。
《乌夜啼》(澄鉴堂琴谱)--取意于李白同名诗“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梅花三弄》(诚一堂琴谱)--取意于鲍照《梅花落》“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而对于一些较流通的琴曲,也可以赋予抽象或全新的意义。如:
《潇湘水云》(五知斋琴谱)--时局的变幻纷扰,只能寄以无奈之思。
《石上流泉》(琴学入门)--动与静的对立统一。
《平沙落雁》(五知斋琴谱)--自由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学习经验,谨与各位琴友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