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心琴韵

   
 

 

 

 


琴文散集野韵
 

古琴曲体的‘段’是怎样形成的?

野 韵

  琴曲的结构中,‘段’的单元是怎样形成的?

  在《幽兰》古谱中,音乐分为四大部分,各以‘拍之’结尾来分开。那时相信还没有‘段’的名目。

  在《神奇秘谱》的“太古神品”中,没有分段的琴曲有‘华胥引’、‘古风操’、‘高山’、‘流水’、‘玄默’、‘招隐’和‘颐真’等。有分段的琴曲,基本上是用两种形式记谱,但是都没有明确用‘段’字来称段落:

  一、有标题的分段,每段另行开始,在各段标题下,写上‘第一’‘第二’…以区分段数。如‘遁世操’‘广陵散’‘获麟’‘小胡笳’ 等。

  二、没有标题的分段,只在各段前,以小圆圈分为段落,在圈内写上‘一’‘二’…等区分段数。如‘阳春’‘酒狂’‘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 等。

  “太古神品”中:提到‘段’字的只有两处:
  一、琴曲‘高山’的题解有以下叙述:“‘高山’‘流水’本止一曲,……至唐分为两曲,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二、琴曲‘广陵散’在目录上注明了‘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和‘后序’的段数。但是在题解的叙述中却用‘拍’来称段数。

  看来在“太古神品”流通的时代,用‘段’称琴曲的小单元,还不是很确定,并常与‘拍’相混用着。

  在《神奇秘谱》的“霞外神品”。琴曲不论长短都有分段,谱式都很统一,即是以小圆圈分为段落,圆圈内写上‘一’‘二’…等数字来区分段数。而有标题的琴曲,就把标题直接写在小圆圈下,没有再分行另起。后来的《西麓堂琴统》基本上也是依据这种形式。

  之后,陆续刻印的琴谱才较明确用上‘段’字,将琴曲段落区分为‘第一段’‘第二段’……;使‘段’成了古琴曲体的单位。值得注意的是《谢琳太古遗音》,其中有分段的琴曲,没有提到‘段’字;而只以小圆圈标示分段,也没有注上段数。它的形式就像古籍的文体,以圈点标示段落。

  从以上的资料,大概可以推论如下:在文字谱流通的年代,是以‘拍’来划分琴曲为较小的单元,如‘幽兰’分为四拍。后来‘拍’也可能用来表示曲体的更小单位,如‘胡笳’分为十八拍,‘广陵散’四十一拍等。当减字谱出现后,因为琴谱的形式与文体相近,因而才将文章圈读的方法用于琴谱,以小圆圈来标示琴曲的‘拍’。由于这样的划分与文章的段落观念相近,从而形成了‘段’的名称。到明初‘段’才明确地取代了‘拍’,成为古琴曲体小单元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