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心琴韵

   
 

 

 

 


琴文散集朴云子
 

碧岩居谈琴

朴云子

  碧岩居谈琴(2)

  鹤望兰琴友提出的不满张孔山本流水的问题我也深有同感,张版流水加上的众多滚拂实有眩技之感,写境太实,头上安头,按说有弹新流水的技能去弹老流水当不成问题,但如今罕有弹之者,多数是弹新版流水,在繁复的技法上及所谓场景营造上下文章,私下里认为操琴究以格调与升华心境为佳,古琴是很人性化的乐器,下指便可知雅俗,并非仅可凭技巧繁复花巧便可称优异。

  “清微淡远”的操琴建议在历史上的出现,首先出于针贬时弊的需要,但理解片面了亦成为另一种时弊。“清”指技法上的爽利而能沉、纯正清朗,不可仅片面理解为量化上的问题,如仅理解为出音音量要轻小等。“微”指于放逸处亦能做到收敛,于平常处亦能做到沉吟有致,不可仅理解为动作的拘泥与格局上的死气沉沉。“淡”指注意留白,不刻意营造一些表面上的刻画,而取内在的气韵连贯,不可理解为毫无起伏的平庸。“远”指意境悠远,游心太古,取高旷从容之意。

  商岳嵯峨,云水淡泊,以无所待而齐于物,何伤乎心常盈溢、甫怀忘机,至是可以鼓琴,穆如春云出岫,肃如深松藏剑。

  碧岩居谈琴(3)
  从一个例子看琴曲流变

  我选的样本是“猗兰”我曾为了能按弹下此曲费了不少时日,所据是古琴曲集第二册王生香按春草堂本的演奏本(五线谱与减字谱双行谱)本人苦于没有此曲作何录音资料,为尽可能忠实弹出甚至借了个节拍器,在按弹中同时也参考了神奇秘谱梧岗琴谱风宣玄品自远堂琴谱,在关于此曲流变上有些切实感受,此曲在三十余谱中俱有刊载,流传有绪,且没有大幅度变异的现象,据李番先生说解放前曾有不少老琴家仍然能操此曲,至于此曲为何现在没人弹了,可能在某些极左时期此曲题解中找不出半点我们执政党所能容忍的东西,且音节古淡中和亦难在舞台上出采…此曲题解为孔子周游列国,失望而回,自卫返鲁,于空谷中见兰独茂,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而已,类同此情感的作品还有获麟操,不过获麟操是伤感与愤慨共交织的,而倚兰仅是一种隐忍的感怀,古人对此曲的弹奏体会是:通体顿切沉挚,万端交集,而曲写婉逗,绵邈尽致,千古大心如见,此操勾踢抹挑,各二声相连,自然成音,乃知古人用指之妙,另,此操音节古淡,写心处与墨子悲丝相表里。从神奇到春草堂,诸谱所载旋律大体相似,但局部处理上各有不同,晚近此曲记谱如春草堂等多旋律悦耳明晰,指法有删定后的简易,但很多精采的微细动作也减少了,神奇风宣等谱记此曲则音节拙朴一些,但细节记谱也很粗略,开头与结尾没有春草堂的几处拂滚,自远记谱最细,虽较神奇略有变动,但大体是据神奇一脉而来,于沉吟有致处能提供大量指法提示,真妙不可言,由此上述比较亦可看出:简字谱由可考的元及明初的简略演化至明末清初精微深宏,而近现代复又演变成简略通俗,不过早期的简略是因为记谱法不完美,晚近的简化则是琴艺衰微的表现,如六祖前的传法质朴简单与晚近禅门传法的简单是不同的,前者是因为自信而质朴,后者则是无大才能活泼机用,仅流为一种似是而非的宗门残余,同时亦感到如学琴,在师授一曲后宜熟弹后研习一下如五知斋自远堂的相关记谱,这类谱法精微的记录很能提供一种古人操琴的“现场感”

  岩碧岩居论琴(4)

  前段时间因电脑出问题及诸事烦忙无法上网,现在新换了电脑,愿和琴友们在网上多交流。

  前段时一琴友赠我民国版琴镜释疑一书,为杨时百门人著,专细解琴镜不易理解处,有几处说得挺有意味,或可评点一二。九嶷派肯定是一与诸别派大异的派别,在传达技巧上无往来,同按杨氏方法习琴,谱据杨氏自创之四行谱按弹,日后甲乙两人谋面同弹杨谱中某曲,必会缓急相似,吟揉全同,杨氏倡异刚中取柔首重骨骼瑞严润以古趣,此不同于江南诸派先多用柔指以音韵流美胜虽有刚指但多从柔出,故杨氏一派善学者易得其端严古奥,,全以九嶷派为准渑死学,听其弹琴虽未入性情但亦隐有苍古高峻之意,此全赖九嶷派严谨的指法阐释与唱弦定板之细致,但如一天资甚高之人按杨氏方法习琴亦会抑杀其天资不少,盖法太多必会束人,定吟打板之法亦非密法,盖古人虽用之,恐学子徒生习气,便不入书,杨氏虽亦在书中未大篇提及,但己把这意思讲明白了,后人如把这手玩过火了,习气顿生,恐亦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