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心琴韵

   
 

 

 

 


琴文散集老桐
 

一夜清音

老 桐

  红尘扰攘,一夜清音。在东南大学举行的“中国古琴专场音乐会”时间长达近三个小时,不仅纯系古琴独奏,且有较多的大曲,无一热闹娱耳节目穿插以搏观众之粲。现场自始至终的安静气氛是与古琴的清雅相称的,这是高等学府学子和南京琴友的耐心,是南京、苏州两地琴人的精湛琴艺引起了听众的共鸣,更是中国古琴自身魅力的体现。有琴友建议穿插一些合奏、琴歌乃至其它乐器演奏以增热闹,这是对听众的耐心和静心有所担心;又有人以为应减少曲目、尤其是较长的大曲,这是对古琴本身的信心有所不足。如果在高等学府、在古琴专场音乐会上都不能将古琴最优秀的大曲呈现给听众,那么在什么场合更为适宜呢?事实上,中场休息供无座位的听众安静离场后,下半场六支大曲演奏过程中,场内之静雅气氛与上半场无异。东大艺术系主任万教授在音乐会结束后说,现场的气氛已胜过任何语言,说明古琴专场演奏的成功。

  穿插一些热闹类节目是否合适呢?通常的文艺演出或音乐会,穿插一两支古琴独奏(也属难得,常常只是琴箫合奏或琴箫项合奏),有于热闹中见清雅的作用;而古琴音乐会,间以娱耳热闹节目,又是为何呢?常谓古琴为中国之国琴,琴音乃大雅之清音,有“不杂丝竹伴内”之说,今鉴于古琴之颓势,故不拘泥而入于一般文艺演出以作推介,而在专场古琴演奏中再杂以丝竹,就殊无必要了。《陋室铭》谓“无丝竹之乱耳”,体现了古人对古琴特点的体会,此非说丝竹为俗,只是说琴有着不同于一般乐器的品格,不必尽同也。我想,琴人于自身的“琴”有此认识才好。

  东南大学是国内最早以高等学府而聘请琴家、教授古琴、弘扬国乐的地方。北大在“五四”运动那年的8月聘请王心葵为古琴导师(次年即为杨时百),东大(时为南京高师)则早在1917年,“五四”运动之前两年,经康有为推荐,即邀请山东琴家王燕卿传授古琴,地点在“梅庵”,今东大艺术系所在地。后王燕卿弟子徐卓开创梅庵琴派,其名即源于此。今在百年校庆之际举办古琴音乐会,是对先贤较好的纪念,也说明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如何继承固有文化精粹、弘扬国乐,仍是一个重大课题。如果说百年前正值国门打开,面对的是西方文化的冲击,那么,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的则是信息时代全球现代化的浪潮。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在融合中不失自身价值、如何准确认识时代之需要,不仅是各民族文化、各种传统艺术的时代课题,也是中国古琴文化面临的时代课题。

  从一场高品质的古琴专场音乐会的成功,可见时代不仅需要热闹,也还仍然需要清雅;从琴曲传达的自然山水之意唤起了人心的宁静悠远之思,说明古琴的生命力在于远超一般社会现实的另一种现实:那就是人心的现实:红尘浊浪中需要一份宁静,世俗人生中需要某种超越。那是人性的现实,是贯穿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性的现实。人类之伟大艺术,包括中国琴乐,正是植根于人性深处而得以绵延、得以发展而成其深广、成其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