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心琴韵

   
 

 

 

 


琴文散集苦草
 

学习古琴与大脑生理的关系

苦 草

  傳統口授心傳的好處

  人的思維、知覺、記憶致行為反應是大腦皮的層、下丘腦、邊緣系統、腦干等結构產生复雜的神經沖動活動產生的。

  人學習過程是當肢体器官与外界產生了听、視、触摸后、通過神經傳递入大腦而產生了 “初級感覺區” 的知覺、即感覺發麻、触覺感、閃光、星火、色變、沙沙、絲絲等初級異樣聲感。其抵達大腦皮層初級感覺區的信息、再傳到相鄰的 “感覺聯絡區”才成為被理解 “成形”的知覺。接著各區的“感覺聯絡區”信息傳致 “感覺總聯絡區”、再与記憶認知有重要功能的綜合聯系作用而產生重現、重演、思維。 而人的思維和行為脫禽了記憶是無法想像的。記憶是學習、經驗的積累、信息的儲存、在應用時能起到檢索備用、這就是大腦重要功能。人類從學習過程中從短時記憶、不段反复的提醒應用、從而轉入長時記憶。長時記憶是恆久不消,一旦儲存就不再有意識。大腦長時紀憶是大腦受信息反复刺激后在与記憶有關的神經通途上、特別在新皮層和海馬結构上、發生物理化學和形態結构上的變化、使后來的信息的傳递得到易化。此易化的神經途稱“憶跡”。

  大腦接受感覺信息后經記憶、思維后形成認識和概念、而后作出語言、書寫、動作、姿態、情緒等行為反應。

  人體下丘腦邊緣系統(与“感覺總聯絡區” 聯系產生思維活動)有兩种中樞、即“樂趣”中樞和“苦痛”中樞:

  “樂趣”中樞 : 實檢証明刺激此區產生了樂此不倦、舒适馴順的反應。

  “苦痛”中樞 : 刺激此區產生痛苦、逃遁、掙扎等反應。

  在下丘腦邊緣系統內“苦痛”中樞占“樂趣”中樞的七分之一、但只要刺激“苦痛”中樞、同時最強烈刺激“樂趣”中樞也樂不起來了。

  “樂趣”中樞和“苦痛”中樞不僅對決定生物的行為和動机有重要性、而且對學習和記憶影響极大。一種既無樂趣又無痛苦的學習、即使反复刺激仍不易記牢。若學習伴有樂趣或痛苦、學習效果就好。同樣的學習古琴過程中、如一開始不在 “入木三分”, 手形上作固定性強迫要求、學即入腦的要求恐怕是學不來慢。故傳統教學的口授心傳中要達到即學即入腦、一次性記下、反复練習一曲、直致熟練方可再學新曲的情況是相當符合人体大腦生理學的。有一琴師在教學琴座上嚴格要求、然离琴作時則暢淡歡笑、飲茶作樂的方式來教學、筆者認為是一好的方法、難忘乎!真讓人體會到口授心傳的用意和好處。

  古琴發展致今以技巧上和刺激面上則主要是以左手走手音為多、左手反射入胼胝体(大腦結构之一)右枕、其產生立体空間、富于想象的認知活動功能為主、對于音樂、繪畫、立體模型等活動有專長。而左枕以理論性、分析性、運籌計算活動為主。從而撫琴的姿態、以左手多用、對于產生大腦上的空間想象有极大的符合性的運作。也因此基本生理上來解釋、琴人彈琴能彈出個 “境”。而我們一直承傳的也就是從口授心傳開始就教學生如何從技術上的學習轉向運用琴曲的音律來產生、從“初級感覺區” 的知覺、“感覺聯絡區”、 “感覺總聯絡區”產生思維和記憶、左手應用使培養右枕發揮思維空間、想像空間、使“樂趣”中樞的刺激而產生樂趣、產生情緒感受的反應、即所謂心傳的 “韻”与 “道”, “境”的產生就耒了。

  傳統口授心傳教學法:
  續上篇有關大腦的 “苦痛”中樞和 “樂趣”中樞起到記憶功能的生理性關系, 並引用到古琴教學的方法(之一):

  (1)口授心傳:

  其所教的方式有別於課室集體教學法、多為一對一、 直接承傳技法、即刻吸收、產生強記作用。老師并以身示范、將學生帶入能很直接感受到或領悟(略)到琴曲內容的思維感受(此時學生仍未在技術上熟練)、而后以嚴格要求讓學生反复彈諫、包技基楚手法、恣態、指力等。待學生熟練生巧后,就能自己以個人認識、進精有關琴理、琴文化知識、琴理哲學、或琴文化以外的認識等的修讀、方可更上一層樓彈出一首好曲!
口授心傳的特點優點是: 學習進展快、易入腦、永不忘。

  (2)一對一的教學:

  雖然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已“過時”、然而其有一定獨特作用。老師一對一時能做到每一步彈下去都能留意學生的對錯、极時修正、而不讓學生在錯誤的手法上反复練習、而成為了錯誤的 “永久記憶”。一個從習慣性到永久記憶的學習已產生、若要修正則可能要下足多一倍的 “痛苦”功夫才能使學生得以更正(無倫手法和記曲)、但不管怎么樣其學習過程在大腦操作中己產生了固定的兩种或以上的記憶索引、故會常出現反复的錯誤。居于此生理現像、在一對一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要求學生 “一次也不能彈錯”的目的性要強、這種學習方式确是相當痛苦、對學生而言是心惊膽跳的學習、然而那只限於琴座上的要求、退下琴座后則是 “樂趣”中樞起作用的時候了。

  (3)嚴教:

  嚴格教學指的並非全然是 “棍棒底下出天才”、其主要關健是教學方式是絕對固定、不能放松一刻、不能馬虎帶過的精神教學。

  a. 模仿:剛學新曲時、所要求的是模仿形式的開始。老師彈一、學生則彈一、一步一步的跟隨。以分多段(依曲目的結构特點分、不一定從頭彈到尾)來模仿。學生只需具備兩種心態、其一是只學習模仿、其二馬上強記、絕對不管其他方面的東西。而老師則要求模仿學習中不重复超過三次、盡可能只模仿一次,學生必需記下其微位、次序、旋律即可。學完一段后此時學生能強記下的是屬短暫記憶、放下一切剛剛所學課程、師徙即可下座飲茶談論作樂等其他之事、時間只限5-10分鐘即可、以免超時而使短暫記憶消失。下一步從回琴座、師徙重复彈出剛學的那段、直致學生認為可以記下、就依個人情況或精神狀態來決定是否往下一段學習。

  b. 更正: 模仿過程中學生會緊張、偶有失魂之態、且亂的現像、此時可用當頭棒喝的做法、提醒學生清楚知道、別的事莫管、只須集中精神再從頭模仿一次。此時遇頑強的學生可能就有反抗之心時、則須即刻停止學習。如若再教、恐怕即使能學會入腦也起不到大腦的單一永久“跡痕”。亦起不到永不忘的作用、反而是多條“跡痕”作用、回家后學生很容易混亂、且依錯法去練習則更糟。

  c. 往前走: 當學完一小段后、學生因為擔心前一段會遺忘或沒信心的記下、此時老師要了解到之前模仿了3次過程中學生有否犯錯、如無犯錯或謹是一小點的錯、則要肯定的讓學生往前走、並要很肯定換醒學生往前走、續模仿下一段、完全不能再管上一段了!學完全部小段后,結合起來重复3-4次即可、此時學生則會了解到剛才所擔心遺忘的情況是多余、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習進度快。且以大腦的生理性記憶學習是何其容易、快速、不忘。而只要師徒習慣了這樣的學習方式、往后的新曲是很容易上手、甚致一點即通。一課程拿下3-5大段是能辦到的。
  P/S 此法有好處在于其學習新曲時不需每次重复浪費在記憶上的時間。因為往后還有許多技法修正、曲境、對譜彈諫、學習認譜等更重要的學習部份。

  d. 不能再犯錯:棒喝之說有時很管用、關健要讓學生犯上最少的錯誤。曲子完整學完后、教學時因為己經過那 “苦痛”的記憶過程、而那是不可能忘,只要回彈時、大腦記憶檢索一定是永久性存在(除大腦受損破坏)。此時練習一定要求一次性彈完整首曲、可慢彈但不能有誤、即使錯了(多伴知道、大腦生理現象)也不重复彈回、必需往下彈完全曲。在第二度練習時則學生要特別留意剛才彈錯的地方、使之更正。這樣的練習法是讓大腦反复而達到永久記憶、對全曲是完整性輸入、對於表演時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回家練習而所犯之錯更少。

  (4)傳授感知 :

  启發“感覺總聯絡區”和右腦的思維空間、即是承傳古琴內質的一個重要部份。老師通過以較活的方式講解曲子的題解外、可舉生活實例或形容其意境、個別的段落講解后、再彈出讓學生從認識的記憶中產生与音律上触發的感知、情緒反應和思維空間。這一种訓練往往未必能達到同感或吻合的思維空間, 但其目的是訓練學生如何學習應用古琴音律來達到大腦感受和聯想的啟發。一般學生能感受到時、其大腦、丘腦等結构會產生生理上的神精激素的變化、使人體肢體上產生相應感覺、如植物神經的作用使心口肋脅處感覺酸楚、心跳變化、郁悶不适或消遙的快感、平靜、呼吸放緩、腦電波由beta 轉入alfa波等現像。
  此法只用于啟發作用、也勿太固定性的將一曲的主觀性認識不變的灌輸給學生、以免起到反效果而彈 “死”了。此法應依個別學生的素質而選擇同時練曲而教、或等待學生能記譜后而教都可以。

  (5)嚴与松的同教方式:

  以上的要求則是嚴格的、琴桌上是認真不變、沒有談笑他事的風聲、也無讨價還價的學習方式。但又別忘了、如果失去了“樂趣”中樞的作用、其學習過程是枯燥、更不會使學生達到能記能往前學的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