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心琴韵

   
 

 

 

 


琴文散集苦草
 

古琴与長寿的生理机制

苦 草

  音樂作為治療古有明文。古籍中,亦有不少文獻記載,音樂能養生治病、益智延壽,如《漢書·禮樂志》載:漢元帝為太子時,曾患健忘症,皇帝命人於太子殿奏樂曲《洞策頌》。並配合讀頌典籍而使太子恢復記憶。

  现代科學的研究已證實音樂可調節大腦皮層,使體內的激素增多, 人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系统等以良好的刺激,从而起到调节脏腑的生理机能,使阴阳平衡,达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古琴,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 又名琴、七弦琴、其为 “琴, 棋, 书,画”中所指的琴也。古琴为华夏民族文化的代表乐器之一。其深沉的文化及历史背景、浑厚古朴的风格、淡雅的神韵、 消遥自在的精神、 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的青睐。古琴音乐是一个以静动方式表现的乐器,除了能陶冶人的情操、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外,经常抚琴还能祛除病痛,使人健康长寿。 据史料记载,舜帝善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寿享110岁;唐代琴家赵耶利享年76岁;明代虞山派琴家严天池享年78岁;清代广陵派琴家杠享年76岁;北京古琴研究会主席查阜西先生,享年83岁,近代张子谦、吴兆基老前辈等均匕八十以上、诸如此类长寿者不胜举。一般而言、人类最高寿命不过120岁、当然不排除个别人突破这个界限。 《黄帝内经》中就以 “百岁”为人的 “天年”。

  故本文从衰老、年老病学老探讨与古琴、琴人的关系。

一、衰老的语义辨析

  生命周期中出现随时间的进展而表现出功能不断恶化、直到死亡的过程、医学上将此过程泛称为 “衰老”。

  《楚辞》中提到 “年既老而不衰”、即提出“衰”与“老”本不相同。故“衰老”与“年老”不能同等、前者是个动态的过程、就整个机体论不同的器官衰老速度不同、不可能划定一个年龄作为所有器官衰老的起点、后者是整个机体一个年龄阶段、进入这个阶段的机体即属於老年机体。

二、衰老的特征

  据医学老年学中定论、衰老是从生殖成熟后才开始或加速的、具有累积性、普遍性、渐进性、内生性和危害牲的生命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越来越容易丧失功能、感染疾病、最终死亡。

  亦有人根据热力学第二律认为一切系统倾向於高熵状态、生命也不例外、衰老便是 “在成熟后已高度分化的系统走向组织紊乱及趋异分化的过程(dysdifferentiation)、亦即熵增长律作用的结果。这与相反的古琴低熵输出–作用于人体而产生抗衰老作用是值得研究及探讨的。

三、内分泌系统的生理性老化

  a。 下丘脑:下丘脑是体内植物神经中枢、其老化是各器官组织及其功能老化的启动机构。主要是随年龄增长其调控内环境平衡能力减弱的结果、而下丘脑对垂体失去控制、而垂体又对内分泌腺失去控制的缘故而产生一系列的老化。

  b。 垂体:随牟龄增长、垂体纤维组织和铁沉积逐渐增多、下丘脑-垂体轴的反馈受体敏感性降低而致老化。

  c。 松果体:松果体是间脑顶部从第三脑室正中线最后端向上突出而成、它位于中脑上丘丘上。其为一种供血丰富–代谢旺盛的内分泌腺。松果体的特殊产物吲哚胺类与脑、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等互相协调作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对调控昼夜节律和生殖活动等均起着重要作用、对调节垂体前叶各种激素的合成尤其起着重要作用。而老年人下丘脑敏感阈升高、对应激激应延缓、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松果体功能减退。

四、弦外之音的作用

  人体在高熵的生理规律和运动中、如跑步劳动、聆听感情激荡、遥滚的音乐演奏和欣赏时、此时人体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兴奋时、其沉思活动会受抑制(生理现像)、故医学上治疗思慮过甚的郁抑症采用体力劳动为其一治疗项目。

  而古琴乐曲无论在题解、后记、演奏和欣赏均体现在一种以静、沉、思的表达方式。古琴音质也是以低熵方式输出 e。g。 《醉漁唱晚》“静其神,始得”。 古琴文人音乐整体表現是将人生哲理和极为抽象、不可言传的东西深刻的落实在一个 “境”, “道”中, 这一种形式在生理及心理上产生了复杂的变化过程、产生了一种调节作用:腦電波處在一种Alpha波 “靜態思維”下、其右腦自然与左腦(邏輯、分析、序列性思維作用)開始相溝通。此時琴人已有開始從指的接處、耳所聞之音傳入大腦、產生了聯想作用、空間的思維運作開始、而左腦此時對下腦的潛意識的监管則開始放松、使人的潛意識可以較自由表達(腦電波7-13次/秒)。下腦潛意識的參与是感情、直覺、自我形象的表達。下腦的工作是主控腦橋中樞的作用、簡單而言、人的肢体動作及對事發生的應激處理、心功能、呼吸系統、內分泌等系統有直接受其所主。

  因此、人体生理本己具備双向调节作用、外在体能兴奋状态时、即呼吸增快、心律加速、耗氧量增加时、内在大脑神经主思维活动的现象自然受抑制, 相反的、要启动思维活动则需要一个相对静止状态的生理机制。 此时、人体相对而言均处在较低熵的生理现象、大脑一切生理现像也起到主控内分泌系统、即脑下垂体、下丘脑、松果体、相对降低熵增长律作用的结果、长年累月抚琴的琴人、必然是大多数时间处于低熵的状态而达長寿, 这也是一个生理变化的存在机制。

五、古琴的坐姿的生理机制

  目前古琴的坐姿大多数如下:

  端坐凝神、虚灵顶劲、上身脊柱领直、立身中正、下肢平肩坐姿、足底平行着地、两膝相合、松胯收腹、松肩重肘、顺腕、微含胸拨背等。 古琴坐姿相近于武术中的太极拳、站桩。

  举例一:徐永《意、气,力在古琴演奏中的作用》“知三节、明三窍、晓三合”的明力練法。 知三节、即肩到肘关节、肘到腕关节、腕到指的協调配合、力贯于指的用力操作。三窍则窍窍松灵则取音园韵。三合者为左右相合、腕与指合、指与弦合。

  这些姿态或手法不但相近、并也同时要求到松与静的结果、其实也是阴阳学说的动态模式。中国古代养生哲学·儒、道、释都是以入静为基础、而静是属阴。自然界的变动形式属阳、而生化万物者属阴。 弹琴求静是大脑意识的作用、入静的程度愈深、大脑的功能和效力发挥越高、而弹琴的姿态形体要求是达到静与松的方法及过程。

  机体受外界刺激而产生一种叫应激反应 [1]、实际上生命存在的本质主要在于对来自内外环境不断的刺激反社和适应、没有这类反应即意味着生命的停止。 現代文明社会的繁忙紧张、竞争剧烈对人体是一种长期的刺激、而过多刺激造就了更多的文明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心动过速等常见疾病。

  古琴、太极拳、站桩及其他类似姿态的功法及运动、均使人的迷走神经作用增强、促使产生相互制约作用、能抑制因刺激而产生的心律加速、精神兴奋等生理反应。也是阴阳相互制约的机制。

  因此从姿态及手法的缎谏方式、即已开始进入修身的阶段。

  [1] 应激反应:环境中一切因素的刺激作用于人体、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下部、使垂体-肾上腺轴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一系列生理变化、称应激反应。

六、道家、阴阳五行学的古琴音乐

  古琴的结构与其乐曲形式(大部份)均离不开阴阳五行的哲学概念,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并把五音十二律纳入明阳五行学中。 《九弦琴图说》 “张有七有九、实即五弦、七弦倍其二、九弦倍其四、所用者五音、亦不以二变为散声”。

  古琴曲的结构就从这五正音定弦创造出无数的琴曲、古琴曲的音律表达尤如一副动态中的水墨画形式。

  《道德经》十五章谈体道之士时说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即问道有什么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缓缓澄清、有什么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的趋进---古琴音乐的表达形式就有如此的特色。从其弹法、曲意中都如所谓的迂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继而复联、均在此意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人类多面临的情况并非只是失调(产生疾病)、而是需要从一种状态平稳而顺畅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以取得生理及心理上的相对平衡(未病先防),这就是道家的进化覌、成长观、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修行。浊时需清、安时宜生、生活紧张时、古琴音东能使人平静松弛 ;麻木抑制时、撫琴能使人疏泄以达适度兴奋、进取中有協调、協调中有进取、达阴平阳秘之奥妙。

七、左半球之琴乐创作的空间

  在人类精神学中有一论点、人类左右半球的協调工作才是人类正常精神活动的可靠保证。

  一般人们长大后受社会、背景的教育下、渐从一个充满幻想天真的思想、转变成一个应用右脑的文字、数理化公式的生活方式、而情感上的运用渐渐消失。右半球亦很少发挥的作用。 右半球是对事物进行感知、而且有非语言形式的分析综合能力、有人提到”沉默无言的右半球、在人类的水平上它感知着、思考着、情绪激荡地进行着学习和记忆”

  右半球是 “音乐语言”的表达主要部份、各种非语言形式的心理机能、如形象的感知和记忆、时间空间所知觉与定向、音乐的旋律感知和记忆、及说话声调与重读音节的控制均由右半球来完成的。而古琴音乐的唯有待色是具備空间、空白中让琴人发挥自我的音乐的旋律感知和记忆、从打谱中或弹琴曲时的再创作、每次所弹的再创作都是右半球发挥的功能。

  故学习古琴能促进右半球的运作功能(实验证明训練右半球能加倍左半球的功能)、从而保障了精神活动的正常化、也是阴阳相互協调的自然规律。

  古琴乐曲是符合阴阳五行而创作出来、古琴音波能促进大脑的 “静态思维”, 打谱再创作能训練大脑、从而产生一系列调整人体各系统的作用、这也是琴人长寿的原理吧!